阅读历史 |

第248章 发展产生的问题只能靠发展解决(2 / 3)

加入书签

衙,西域胡商,汉人本地豪强,胡人城旁聚落,大唐边军等等,都是各玩各的没有协调。

本来东西就越来越少,每个人又都想给自己多捞一点,商路越来越难维系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“葱岭以西的西域商人,为什么现在都不来了呢?”

方重勇疑惑问道,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已经压了很长时间了。

表面上看,西域大胡商搞这种“贸易封锁”,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占据上风。但从实际需求,以及历史经验看,贸易封锁是打的七伤拳,伤人伤己,没法长时间维持。

丝绸之路的贸易需求量太大,光靠法令与规则来抵挡,那是挡不住的。

所以目前的情况,除了“庞氏骗局”破产外,一定还有更深层次原因。

“这个,末将就不知道了,只能等方节帅入主凉州后再想办法打听。”

安重璋颇有些无奈的说道。

“本节帅过段时间,也会把家人也搬迁到武威城常住,彻底处理这件事。长期留在凉州。

相信你们应该没有异议,可以相信本节帅的诚意了吧?”

方重勇皮笑肉不笑问道。

听到这话,安重璋大喜,连忙点头拜谢行礼。

“伱先回去将本节帅的意思告知他人,就说过几日,某便会带兵前往凉州的。

反正这么长时间都过去了,也不差这一两天,对吧?”

方重勇慢悠悠的说道。

“节帅,某父下了死命令,让末将务必跟着方节帅一同返回凉州。

节帅要是不去凉州,某也不必回去了。”

安重璋面有难色,冒着得罪方重勇的危险,硬着头皮说道。

“也罢,我在兰州城内给你安排一个住处,你便暂且在此居住吧。”

方重勇轻叹一声,知道眼前这块牛皮糖是甩不掉了。安重璋年近四旬还出来低三下四的求人,实在是因为河西商路的情况已经很不乐观了。

要不然,他也不想来兰州看别人的脸色。

“那……末将便不打扰方节帅了。”

安重璋拘谨的行了一礼,随即小心翼翼的退出书房,不敢有任何侥幸心理。

等他走后,方重勇这才长出一口气,无声叹息。

他铺开大纸,打算给基哥写一封奏折,想了半天,都不知道要怎么写才好。就像他前世很多癌症无法根治一样,现在大唐的根本性问题,他也无法解决。

无论什么时候,发展产生的问题,都只能靠发展来解决!

大唐的系统性矛盾,同样也只能用不断向前发展来解决。

任何歪招,所能达到的极限,无非是延后炸弹爆炸的时间而已,为后续可能的改革争取时间。这个客观规律,哪怕方重勇前世那个科技发达的年代,也同样适用。

无论人们怎么玩,或者玩出多少花样来。财帛和粮食都不可能凭空变出来,怎么看都是击鼓传花的游戏,落到谁头上谁倒霉罢了。

方重勇之前想的办法,实际上等于是“以空间换时间”,操作的手法很复杂,但原理却又异常简单。

大唐中央财政的问题,就是他前世说破耳朵的“流通性不足”,俗称政府没钱了。

其实大唐社会层面的财帛,总量还是很多的,然而分配却异常不均匀。特别是很多权贵和地方豪强,可以说各个都是脑满肠肥,腰缠万贯的。

但这些财帛,都权贵们死死按住,并没有参与社会流通。朝廷,或者说当权者们,也需要用一些非常规手段,把权贵们手里的钱都收集起来,再由中央财政调配,便可以借此延缓社会危机的爆发。

说白了,这一套便是天道中的补不足而损有余,国家出面开杀猪盘,把权贵们巧取豪夺弄来的钱,以政府财政的形式用之于国家建设。

或者修运河修路,或者充作军费。

按方重勇的设想通过人为手段推高奢侈品的价格,让长安权贵们跟风,便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。

这个时候就应该由国家出面作为后台将这些奢侈品放出去,将权贵们手里的绢帛和铜钱换,成价格虚高的奢侈品,从而缓解中央财政的钱荒。

然而基哥并没有利于这个窗口期补齐财政缺口,而是把套来的钱,用来修华清宫,用来赏赐亲信,用来维持皇室整体的庞大开支。

比如说那六万宫女和数量庞大的宦官群体的日常开支。

就好像这个钱是凭空变出来,完全不需要代价一样。

况且方重勇这一招的副作用之一,便是会让权贵们以“入股”的方式加入商路奢侈品的走私,他们是买家的同时还是股东。这些人一边参与,一边鼓吹风潮,颇有些“为虎作伥”的意思。

只是时间一长,这些人从走私渠道里拿到的钱,多半都会来自于自己人,也就是所谓的“自己吃自己”。所以他们必须不断拉新人入伙才行,要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