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二百零五章:未雨绸缪(2 / 3)

加入书签

铸造青铜炮,可以使用平日铸造农具的铁模制炮,不分四季,不太受天气影响,也不需费时晾干或烘干泥模。”

“不算一开始铸造铁模的时间,十余名娴熟的工匠用心尽力,一月便可以制作出一门三斤炮。”

“只是现在所城军器局内大部分的工匠都没有造炮经验,虽然大部分都是老的匠人,但是教授他们技艺只怕也需要耗费数月之功……”

薄珏摇了摇头,开口道。

“按照最好的情况预计,三月、四月之间,由学生与一起到来的工匠制炮,可造两门,造炮之时同时教授技艺,五月之时大部分的工匠都已经熟悉了工艺,到时候便可以试着全力造炮。”

“新匠和老匠之间在造炮之时差距明显,用时只怕是要慢上不少。”

薄珏皱起了眉头,脑海飞速的转动着。

“军器局三百余名工匠,有甲匠、有兵器匠,虽然总兵大人说是停下所有产出,全力造炮,但是专精不同,技艺也有高低,能当炮匠者,到五月的时候可能最多只有两百人学会。”

“按照二十人两月一门来算,就是十门,不算学生自己造的炮,不算废品,次品,到八月底,最多能造三斤炮二十门。”

“二十门……”

陈望复述了一遍最后薄珏说出的数字。

这么推算到十月的时候,加上薄珏每月能制的一门炮,最好的情况就是有三十七门火炮,这是在理论上最好的情况,并且不算废品次品的情况之下。

如果算上的话,只怕是达不到这个数量。

十月之时北上勤王,他可以带三部兵马,其中一部肯定是骑兵,另外两部的步兵,也就是十八个局。

分摊下来,每个局差不多能分到一门到两门三斤炮,阵线之上的间隔还算能够接受。

“不过铸炮,尤其是铸青铜炮,所耗金银不再少数。”

薄珏微微侧目,看着陷入思索之中的陈望,显得有些迟疑,在犹豫了许久之后,还是开口打断道。

“铸炮铁模都需百两,虽然能够重复使用,但是一次制十门,就是十具千两,而且这还都只是小头,真正的大头是在于铸炮所用之铜。”

这种打三斤炮子的青铜炮到不了千斤,但是数百斤随便都要,如今铜价极贵。

铸造铜炮就和拿钱砸没有什么两样,三十多门三斤的青铜炮所要耗费的银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

薄珏有些担心陈望拿不出来这么多的钱。

看到薄珏的有些迟疑眼神,陈望怎么可能听不出薄珏的言外之意。

“金银钱财之事,蒲先生无需担心,只管放手去做即可。”

陈望拿起了桌上的茶盏,淡然的喝了一口,云淡风轻道。

区区三四十门三斤的青铜炮,他怎么可能造不起。

就现在他脚下的这座所城里的地窖下就藏着价值十万两白银的金银。

这些金银一部分是李自成这个运输大队长送的,另外一些是金翅鹏卢时、还有黑杀虎张原留下的。

虽然营建两处千户所,整顿军器局花费了不少,但是现在仍然够用。

而且除去这些金银之外,当时还缴获的大批粮草,这些粮草一部分储存在两处所城之中,另外一部分则是存储在当初张原屯粮的山寨之中。

湖广的粮价因为匪乱暴涨之时,陈望也让王元康卖出了一批陈粮,又得了不少的金银。

“对了。”

陈望突然想起了一件事,握着茶盏的手也停在了空中。

“既然青铜炮能够用铁模来铸,为什么不能用铁模来铸铁炮?”

这个时代铸炮的方法一般是泥模铸炮和失蜡法铸炮。

失蜡法因为对蜡的凝结温度有要求,对于气温要求很高,一般都要是在冬天才能使用,春夏秋气温高,蜡模会先一步融化。

泥模做好后必须确保晾干,否则加入热铁时,水汽就会蒸发出来形成气泡,有气泡对于火炮的影响巨大,不堪使用,晾干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。

虽然对于铸炮的知识陈望基本都不懂,但是他记得好像是可以用铁模铸炮的,他记得清初好像出现了铁模铸炮的方法。

很多网上的书籍中都大为推崇铁模铸炮,因为不仅成本低廉,而且还可以快速的武装军队。

“铁模铸炮?”

薄珏皱起了眉头,直接摇头道。

“铁模铸炮不行,我原先也曾经想过用铁模铸炮。”

“铁模铸炮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,首先便是脱模的问题,我当时试过了诸多的方法,脱模都极为困难。”

“后来花费了诸多精力,倒是脱模成功铸出来过一门,但是铸出来的火炮根本发不了几发炮弹,便会生出裂纹,根本不堪大用,倒是平白耗去许多银钱。”

薄珏叹息了一声,如果能用铁模铸炮,确实能够省下许多的银钱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