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59章 同归于尽(1 / 3)

加入书签

第259章同归于尽

周朗,陆羽的十大弟子之一。

原出身于书香门第,却对书本外的茶世界情有独钟。他的家中虽藏书千卷,但对他来说,这些文字远不如一杯清茶来得实在。因此,他毅然决然地拜入了陆羽的门下,成为了陆羽十大弟子之一。

在陆羽的指导下,周朗的茶艺日益精进,不仅学会了如何品茶,更学会了如何制茶。

望山里因为菜茶的危机而陷入了困境,村民们种的菜茶在与大白茶、大毫茶制成的白毫银针、白牡丹、寿眉等茶类的冲击下,失去出路,生活变得艰难。于是望山里的畲人、汉人一起去望海里大闹“香茗雅叙”,陆羽得知此事后出手相助。

他利用望山里仅有的菜茶作为原料,经过反复试验,终于研制出了新的白茶品类——贡眉。为了将这一成果惠及更多人,陆羽派弟子周朗前往望山里,指导村民们种植和制作贡眉。

周朗不负众望,他深入望山里,与茶农们同吃同住,传授他们种植和制茶的技术。在他的带领下,望山里建起了最大的贡眉制作茶厂——“翠云阁”,开始大规模生产贡眉。望山里的茶业因此焕发新生,茶农们的生活也渐渐好转起来。

自从贡眉成了圣人喜爱的御茶后,望山里成了大李朝“贡眉之乡”,长溪的茶业本应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。然而,由于朝廷突然颁布的规定,禁止私营茶叶,整个长溪的茶农们都失去了生计,望山里也变得寂静无声。

周朗站在望山里的小径上,望着曾经热闹非凡的茶园,现在却是一片萧条,心中充满了不甘。

突然,一阵凄厉的哭声打破了茶园的宁静。周朗循声望去,只见一位采茶女抱着孩子,无助地坐在路边。他急忙上前询问:“阿姊,为何在此啼哭?”

采茶女抬起头,眼中满是绝望:“我的孩子病了,可家里无钱看病。私茶不许买卖,御茶价格又低廉,我们这些茶农该如何生活啊!”

周朗看着那病弱的婴儿,心如刀绞。他明白,这不仅仅是这位采茶女的困境,更是整个望山里茶农们的缩影。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的通宝,递给采茶女:“这些钱你拿去给孩子看病,务必要保重身体。”

采茶女接过通宝,激动得泪流满面:“多谢郎君大恩大德,我……我不知该如何报答。”

周朗摆摆手:“阿姊莫要客气,这都是我应该做的。不过,我一人之力终究有限,还需想出长久之计。”

回到翠云阁后,周朗立刻召集家丁,吩咐他们前往望山里各处了解贫困茶农的情况。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积蓄,帮助这些茶农度过难关。

几日后,家丁们带回了详细的调查结果。周朗听后,心中更加坚定了救济茶农的决心。他将所有积蓄拿出来,分成数份,让家丁们送到每一个贫困茶农的手中。

茶农们收到周朗的救济款,无不感激涕零。他们纷纷来到翠云阁,向周朗表达谢意。周朗微笑着摆摆手:“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,困难只是一时的,日后‘翠云阁’还要仰仗各位父老乡亲。”

……

长安城里,“古御林”茶行愁云惨雾。

“榷茶制”早在雅州闹过一次,只因圣人一度喜爱蒙顶山茶,蒙顶山茶成为了贡茶,有心之人便利欲熏心,不顾茶农和茶人们的利益,不许私茶买卖,事实证明“榷茶不利”,因而取缔了。

其实凡人哪有那么多坏心思?

还不是背后那只邪祟的手在翻云覆雨?

陆羽和白茶知道,这一次长溪白茶又步了雅州蒙顶茶的后尘,只怕也是蕊玉在背后搞鬼。

只不过,这次朝廷单单不许长溪白茶私相售卖,并不影响李朝其他茶类,故而李朝茶人们因自身利益不受损,只是伸着脖子看热闹,并没有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的危机感。

而在长安,“古御林”做强做大,已经令其他茶行分外眼红,这会子朝廷颁布的单单针对长溪白茶的“榷茶令”,导致“古御林”茶行关门大吉,就令不少同行拍手称快。

只能靠自己了。

“我们不能坐以待毙。”卓老三在紧闭大门的茶行内来回踱步,脸上写满了焦虑。

姚四娘子则紧握着手中的帕子,声音微颤:“我听说高将军在圣人面前颇有些言语之权,若能说动他,或许能有转机。”

卓老三此前因缘际会与高力士有些交情,贡眉能出现在圣人招待外国使臣的茶叙上,并成为贡茶,高力士功不可没。

长安城一直奉行宵禁制度,一天夜里卓老三在杏花楼与一位来自远方的商人洽谈生意,延误了时辰,困在酒楼,没法脱身。

就在这时,一阵混乱从街上传来,卓老三从酒楼楼上窗户向下看去,只见几个蒙面歹徒正在追赶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。那男子跌跌撞撞,显然已力竭,眼看就要被歹徒追上,那男子却纵身一跃,从酒楼窗户飞入,与卓老三打了个照面。

歹徒已从杏花楼下破门而入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